近日,历经5个月闭园改造的南湖公园重新开放。这座始建于1957年、曾获“国家重点公园”称号的九江地标,通过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与历史文脉延续,实现了生态功能与市民需求的深度契合。改造后公园绿化率达73.31%,透水铺装覆盖2.3万平方米,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超72%,成为“城湖共生”的生态人文公园。
历史文脉与现代功能交织
迈入公园新敞开的入口,卷轴景墙上,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的诗句与庐山轮廓交相辉映,诗意与山色浑然一体。改造后,十二生肖雕塑、情侣路等承载着市民满满记忆的地标被完整保留,十二生肖雕塑地面改用透水混凝土进行翻新,既解决了雨天积水问题,又维持了原有风貌。
市隐庵旁80米长的叩月廊成为文化展示新窗口,檐下增设湖口草龙纹饰灯箱,夜间光影投射于青石板,与映日荷塘相映成趣。
九江市园林和市政公用设施管护中心园林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龚华介绍,改造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古树名木存活率达100%,历史构筑物“零损毁”。映日荷塘泊岸石沿用原工艺重砌,既防渗漏又能吸收周边雨水入池。
全龄友好的休闲空间
5月6日,工作日的南湖公园呈现着分龄共享的活力场景:晨光中,健身器材前围满银发族,单双杠上老人们尽情展示着“不凡的身手”;午后树屋乐园里,孩子们在波浪滑梯与秋千架间嬉戏,头顶的树荫过滤着炽热阳光;傍晚湖畔的情侣路上,年轻人沿路慢跑,仿古路灯在暮色中清晰地指引方向。
“以前带孩子来只能玩半小时,现在能待一上午。”陈女士指着儿童乐园的橡胶缓冲地面说,器材边缘的圆角处理和防撞软包消除了安全隐患。而在翻新的羽毛球场里老年球友王大爷感叹:“现在扣杀省力多了,装了灯晚上打球也不怕看不清。”
海绵技术破解内涝顽疾
龚华介绍:“在南湖公园的建设中,我们力求补齐生态和景观设施短板,做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对公园、广场、附属绿地和园区景观道路进行了提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宽敞的休闲娱乐场地;同时通过健全地下管网和置入海绵设施,提升公园排水防涝能力。”
4月下旬的一场暴雨成为检验改造成效的“大考”。在南湖支路入口,雨水沿下沉式旱溪,形成天然导流渠,改造前的积水现象未再出现。这条贯穿公园的旱溪,旱季为景观步道,雨季可蓄滞雨水,减少周边道路积水风险。
“看不见的技术在守护公园。”九江市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所设计师桂建新指着地下说:“结合场地竖向以及汇水方向分为九个汇水分区,设置有46处海绵设施。透水铺装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公园积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在绿地低点置入海绵设施,在降雨时滞留储存雨水、净化水质,缓解市政雨水管进水压力。同时通过路沿石开口,将公园周边新公园路雨水引入南湖公园内部,进行联动减排,缓解道路积水。”
如今的南湖公园,既有1957年初建时的历史记忆,也有海绵改造后的智慧便利;既有叩月廊内老年合唱团的悠扬歌声,也有透水栈道上的运动热力。这场改造让68岁的老园在“城湖共生”中重获新生,技术隐于风景背后,记忆融于功能升级,城市更新有了温度与厚度。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文/摄)
大江网九江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中国江西网九江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九江频道 电话:0792-827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