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北幕阜山脉的褶皱深处,武宁县东林乡山头畲族村正以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破局乡村振兴。当城市文明与乡土传统相遇,当非遗技艺与数字浪潮碰撞,这个曾经寂寂无闻的少数民族村落,用“红绳串珠”的智慧编织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样本。2025年元宵节,当稻草龙穿梭在吊脚楼间,畲族少年与游客共舞竹竿的剪影,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党建红:文明乡风的“定盘星”
东林乡山头畲族村的实践印证了“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真理,该村党支部以红白理事会为支点,将移风易俗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工具。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理事会成员化身“文明劝导员”,用三天三夜完成传统丧事的简办流程,既守住防疫底线,又传承“厚养薄葬”的文明理念。这种柔性治理模式,巧妙化解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让“文明积分”“红黑榜”等制度真正落地生根。
东林乡山头畲族村志愿服务队则是党建引领的“神经末梢”。从防溺水巡查到疫情防控宣传,构建起全天候、网格化的服务体系,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志愿服务与文化传承结合——在教授钩织技艺时融入反诈宣传,在编排竹竿舞时植入生态保护理念,让文明实践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非遗金:文化传承的“金钥匙”
东林乡山头畲族村畲族钩织技艺的现代演绎,堪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文创中心将海派绒线编织与畲族图腾结合,推出的醒狮发卡、畲族服饰等产品,既保留“十八般武艺”的指尖记忆,又注入时尚元素。2023年母亲节推出的千束毛线康乃馨,通过抖音直播实现3万元销售额,更让留守妇女在指尖翻飞间找到文化自信与经济价值。
数字赋能打开文化传承新维度。东林乡山头畲族村的妇女们走出厨房,化身“非遗主播”,在淘宝直播中展示钩织技法,用小红书传播畲族故事。2024年非遗购物节期间,“云上钩织工坊”吸引全国2.3万网友参与,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这种“手艺变技艺、产品变商品”的转化路径,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生态绿:乡村振兴的“背景色”
生态价值转化催生文化新业态。雷家畲族文化广场建设坚持民族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原则,白墙黛瓦间嵌入的畲族彩绘与周边绿荫碧溪交相辉映,浑然天成,成了游人打卡的网红地。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生态滤床技术,既净化环境又成为科普教育基地。
东林乡山头畲族村依托吴茱萸种植基地打造的“百草园”研学基地,将中医药文化与畲药知识结合;油茶文化体验馆里,游客可参与从采摘到压榨的全过程,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象化表达。2024年东林乡山头畲族村旅游综合收入近百万元,印证了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大江网九江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中国江西网九江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九江频道 电话:0792-827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