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田野间的清馨之魂
沈师/文.图
回老家过清明,赶上打蒜苗关键期,成片的青蒜一眼望不到边,男女老少,纷纷走向田野,投入紧张辛劳的打蒜苗之中,勾勒出一幅生动浓郁的乡村丰收景象。
蒜苗,也叫蒜薹,是老家特色农产品之一。这绿色的精灵被人们称之为田野间的清馨之魂。四面环江的故乡,以沙地油土为特性,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蒜苗、蒿子、玉米、花生等,远销上海、江苏、湖北、江西等地,受人青睐。
春天的洲上无处不飞花。阡陌纵横的田野,油菜花、蚕豆花,还有那些一时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在阳光下,铺满大地,五彩缤纷。金色的田野里,郁郁葱葱的青蒜仿佛一块块绿地,随风吹拂,摇曳生姿。拔节的蒜苗,这时像吸足了养料,呼呼疯长,渴望华丽转身,成为人间烟火气中的主角,满足味蕾的记忆。
在遍地青蒜的土地上,中间隔离带划出一道道轻盈的沟渠,渠水经过闸口,连接著名的长江。洲子沟河湖汊众多,极具江南水乡特色,丰沛的水资源,给洲上提供了不尽的润泽和滋养,灌溉着千家万户,也为青蒜的生长,优质的蒜苗,提供了多情的保障。
每到清明节前后,蒜苗拔节成熟。于是,家家总动员,户户齐上阵,男女老少带上特制的打蒜苗工具一梭刀,投入打蒜苗劳动。梭刀是一尺多长的木棍,一端镶嵌三棱铁片刀口制成的,以便划破青蒜,从中拔出蒜苗。“打蒜苗”是老家人的口语。打蒜苗时,大都要连续几天起早摸黑,整天勾着腰,一块块蒜地,一棵棵青蒜,一个个蒜苗打起,非常辛苦劳累,尤其是腰部。青蒜个头不高,打蒜苗时得下弯腰,一只手拿着“梭刀”,顺着蒜叶梭开蒜秆,拔出蒜苗,另一只手则收拢蒜苗。老乡告诉我,一天下来,一个老练的能手,能打出近三百斤蒜苗,而新手则差距很大,有的刚上手往往把握不住梭刀的力度和分寸,将蒜苗折断。老家人都知道,如打不出一根完整的蒜苗,缺少好的品相,卖不出好价,影响收入。除了蒜苗苗长,粗壮,脆嫩,口感好之外,从地里打上来后,还要及时进行整理捆扎,然后再直接拉到市场进行交易。
一般来说,蒜苗一天一个价,随行就市。早蒜苗的价格要明显高于晚上市的蒜苗价格。打蒜苗的节奏是步步紧跟,环环相扣。蒜苗打上来之后必须马上处理,运往市场。蒜苗娇嫩,经不起时间的折腾和消耗,及时上市才能确保有个好收成。打蒜苗期间,有的人家甚至需要请人工来帮忙,跟打仗一样抢时间。整理捆扎蒜苗,劳动量也不轻,操作时间长了,手掌会脱层皮,毕竟蒜苗含有辛辣味。忙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既紧张劳累,又充满快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讫两清,清清爽爽。每天有收入进项,累并快乐着。
汽渡这些天也忙碌热闹起来,装运蒜苗的大货车一辆接着一辆,高峰时还需加班加点。行走在洲头滩尾,田间地头,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春风。
徜徉在故土家园,感觉空气里流动的是一股蒜苗的清香,这特有的气息弥漫氤氲在家乡的春天里,使人坠入深沉的陶醉。
我从田野走过,一路繁花似锦,衣服上沾满了花粉。村头的大树上,喜鹊搭起了新巢,告诉归来游子家的温馨。
蒜苗,绿色田野间灵动的清馨之魂!
大江网九江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中国江西网九江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九江频道 电话:0792-827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