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九江频道  >  九江综合

回故乡

2025-02-07 15:49:00   作者:沈师  编辑:晏娇丽   来源:大江网

回故乡

沈师

  这次春节回故乡,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属于间接性回故乡。与往年不同的是,少了些繁文缛节,多的是徜徉在故乡田野水韵间的浓郁乡情。

 

  在我的认知里,一直以为“江南好,最忆是江南”说的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块四面环江的洲地,一片水泽之乡,美丽而丰饶,最具江南水乡特色。

  回故乡时临近中午,正是午餐时分,大过年的,每家每户都在团圆,家家都在欢乐中忙得不亦乐乎。于是,我下了车,没敢惊扰乡邻,在家喝了一碗香喷喷的土鸡汤,稍事休整后便悄悄出了门,沿着江堤,来到江滩和大堤缓缓行走,领略故乡的风情,感受故乡的风味。

  洲头的地方,有我青春的梦想,是我尘封的回忆。故乡日复一日伴随江水东流,岁月悠悠,从江涛中依稀记得远去的光阴。

  还是上中学年代,每到冬季学校放假,我便扛起扁担和箩筐,同千千万万个劳动大军一道,上大堤挑土筑坝,防御江洪侵袭,同时也为了挣得几分工钱,分担生活的困难和压力。有个星期天,我同生产队社员一同出工,不料突发高烧,浑身软弱无力,但意识告诉我,要坚持再坚持。那时,我家住地挨近洲尾,从洲头回到家,路远费力还误了工。“赤脚医生”程医生闻讯赶来,用开水浸泡针管和注射器后,在我胳膊上进行静脉注射。至今想起,那粗壮的注射器管,仍历历在目,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好多年都过去了,这一幕仍难以忘怀,挥之不去。那天,就这样,我扛着比我个头还要高的扁担,系上箩筐,咬牙参加冬修水利会战。那一道道巍峨的江堤,非常高大雄伟,是乡亲们一锹又一锹,一筐又一筐,手提肩挑垒起的,堪称壮举。我为能投身于这一宏大工程而激动不已。防洪安澜,对于生活在洲上的人们来说,仿佛这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那段艰辛岁月的沉淀,更是构筑梦想生活用心夯实的宝贵实录,同时,也是我自小懵懂经历,一路跋涉前行的动力源。

  每次回故乡,总有不一样的感受,总能产生不一样的情怀。故乡,曾经留下我春天的狂野和憧憬,曾经留下我夏季的激情和淘气,曾经留下我秋天的浪漫和奔跑,曾经留下我冬天漫天雪地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入伍前的那一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我在冰天雪地里拔萝卜,割萝卜缨子,然后再一担又一担,小心翼翼地通过湿滑的跳板,将萝卜送至江边停靠的一条吨位不大的木船上,赶时间送往周边地区行销。其间,整个人都是摇摇晃晃的,时时处处防滑防摔倒。那个年头,那个时节,一斤萝卜只能卖出五六厘钱的价。工钱没到手,我的手早已被冻红冻肿,以至于多年后,每年冬季,冻手都会复发,直到前些年康愈。

  此外,故乡的江边滩涂,或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生长着成片茂盛的芦苇,既是炊火做饭的好原料,又是贴补家用的经济原料,材质丰富,用途广泛。每年时光走进秋冬深处,进入收割时节,家乡的父老乡亲,有的会一头扎进芦苇丛中,收割金黄色的芦秆。这时,芦花飘絮,翩翩起舞,蔚然大观。大自然对故乡的无私馈赠,使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更加眷恋这片故土家园。这情景打小就深深镌刻在我脑海里。从那时起,故乡对我们的恩赐,便刻骨铭心,教我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回故乡,大都从洲头行至洲尾,顺江而下。由于故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成因,我不曾从洲头起始。因为,我觉得洲尾是故乡经济、社会和发展中心地带,多年来不曾有过江水崩岸的记录。故乡原来拥有的“七站六所”等办公场所,大都设立在洲尾,包括轧花厂等单位,这里无疑成为故乡产品的集散地,成为我记忆所寻的一个重要节点。于是,我自然而然选择洲尾的轮船码头开始行走,而码头每年每月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时光不居,似水流年。江水淘走了故乡苦难的日子,洗印了故乡人平凡而多彩的人生,开启了新时代的如歌年华。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文明风尚。今天,当我回到故乡,寻找那漫长走过的脚印,对故乡更是沉淀真切的思念和炙热的情感。跨越时空,从回故乡匆匆的步履中,升华纯朴而依恋的乡愁,这是我行走故乡,漫步田野润水之间,氤氲在故乡温情的包裹之中,如蚕茧化蝶,丝丝缕缕的情愫,从心中飞出。回到故乡,宛如融入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故乡,一路走来,流淌着深沉的回忆,弥漫着浓浓的乡情。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