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张李娜、雷颖报道:12月7日上午,九江小学甘棠湖校区数学组全体成员在科研处地组织下,进行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的“解读课程新标准 构建‘双减’新思路——‘数感、量感’的培养与发展”案例分享活动。
首先,宋小琴老师从对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22年版出发,向老师们介绍了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部分有哪些主要的变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逐渐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接着,刘芙蓉老师对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解读:新课标明确规定,老师可以依据本学段数学知识的内容、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自主设计形式多样,附有趣味,具备一定操作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应用意识。
邓如意老师从四年级组在集体备课时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老师们在探讨中提出了9个问题,经过不断的碰撞融合、交流反思,最后明确了此次活动主要体现量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
张李娜老师结合课例《纸有多厚》,详细介绍了孙曼宁老师备课、试教、磨课、再试教的过程,最后确定本节课从以下五个阶段来实施。
孙曼宁老师作为执教者,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备课、试教中的感受和收获。她谈到量感的培养,不仅应基于学生的体感体验,还应衍生至数感驱动的度量教学和估测教学。在设计本课时注意了从标准、部分量出发联想到整体,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推理、猜想、判断等策略,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下开展对测量结果的估测,拓宽了量感的现实意义。
最后,熊芬兰老师分享了四年级组在这次备课展示活动中的所思、所想:量感是指对数量、大小及量级的感觉,量感的建立需要生长环境,量感的先验性和后天可塑性表明,正视、改造儿童关于量感的已有经验并将其引向深刻,是量感发展的关键所在,探究指向学生量感发展的度量教学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学习,全体老师再次深度研习了新课标,增强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九江小学供图)
大江网九江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中国江西网九江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九江频道 电话:0792-827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