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旅游消费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不少人开始寻找冷门小众景点,享受“不走寻常路”的乐趣。进隧道取景,到山溪漂流,攀爬野山坡……网络平台上,一些博主推荐各种“野生景点”,吸引部分网友前去打卡。不过,“野生景点”地处偏僻,不少是未开放开发区域,缺少旅游配套设施和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存在安全风险。任性“野游”不仅是对个人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还可能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生态环境,并非旅游出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分析网络平台上受关注较多的“野生景点”,有的看似潭水清澈、水面平静,实则水下暗藏漩涡,曾发生多起溺水事件;有的看似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实则临近地质破碎带,可能发生垮塌;有的看似水流不急、水深有限,实则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了吸引流量,一些博主在推荐时,往往夸大这类地方的趣味性,而对其所在地气象条件、地质环境等缺乏必要说明,容易使一些慕名前往的人疏忽了对各类风险的防范应对。
“野生景点”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治理任性“野游”需凝聚众力,相向而行。对于旅游主管部门来说,需要做到全过程、全链条管理,持续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旅游安全宣传,积极做好预防性安全保障工作。对于景区来说,应当完善管理制度,针对生态脆弱区、游客禁入区等,不仅要有警示提醒,还应设立安全屏障。对于网络平台来说,应当注意内容审核,加强风险警示,及时下架未经安全风险评估的“野生景点”推荐内容。作为游客,需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必要的应急避险知识,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多方配合、协同发力,有助于建立健全“野游”长效治理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出游群众安全。
任性“野游”增多,也反映出人们旅游需求的旺盛。从根本上看,减少任性“野游”,让更多人游得开心安心,需要增加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旅游目的地当思考,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推出个性化、分众化的旅游产品,增强体验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在景区科学管理上多下功夫。优化服务的意识更强一些,创新供给的力度更大一些,才能把更多游客吸引到正规景区,让人们更好体验出游乐趣,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旅游是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过程,游兴再浓,也应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做周全准备、保平安无虞。行有所止、防患未然、携手努力,才能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不负一路美景,收获更多美好与舒心。(孟繁哲 )
大江网九江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中国江西网九江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九江频道 电话:0792-827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