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九江频道  >  九江综合

站在明城墙下沉思——读作家陈正荣长篇小说《大明城垣》有感

2022-05-25 22:01:59   作者:沈师  编辑:晏娇丽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站在明城墙下沉思

——读作家陈正荣长篇小说《大明城垣》有感

沈师

  大明城垣,六百年风摧雨蚀依然屹立;匠人匠心,几代人披星戴月铸就丰碑。这是我阅读长篇小说《大明城垣》的切身感受,也是掩卷后的沉思与感叹!

  知名作家陈正荣先生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明城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一经面世,广受好评,被南京市列为“2022十大推荐阅读书目”。《大明城垣》说的是由考古学家在南京城墙中发现一块很特别的明代城砖,上面有男女两手印,十六个字:“袁水汤汤,窑火旺旺。我手妹手,日月共长”。考古学家根据城砖上的铭文找到了制作这块城砖的窑匠故乡——江西宜春,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六百多年的故事。

  窑匠汤和七、汤丙、汤满,是一家祖孙三代人,他们烧砖、筑城,历经艰辛。汤满因为烧出了“白玉砖”,受到朱元璋的嘉奖。可是,汤满无意做官,只做匠人。汤满与大户人家小姐明月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感天动地。汤和七、汤丙、汤满、铁柱、李黑、刘德华、黄牛四……这些镌刻在南京城墙砖上的名字,在小说中得以复活。作品带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明朝,走进匠人的生活。

  《大明城垣》代入感强,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故事陈述娓娓道来,文字生动细腻,语言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作品开始的伏笔和悬念,设置巧妙,步步深入,扣人心弦。情节展开收放自如。尤为可贵的是,作家在新闻写法与文学创作的融合表达上,抓住了契合点,运用恰到好处,掌握了分寸和火候,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也是作家文字功力和驾驭能力的本领体现。

  《大明城垣》艺术感染力强,故事脉络清晰,气氛烘托和渲染富有张力。尽管作品时空跨度六百多年,但故事主线的铺设与辅线的推进,张弛有度,相得益彰。故事情节的构思,场景的设计,人物矛盾的冲突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中,劳动号子的呈现,还原了生活的场面,不仅真实而且极具地方风味,增强了作品的艺木魅力和感染力。

  《大明城垣》在谋篇布局上,独具匠心。作品以一块明代古城墙砖为线索,围绕大明城墙砖又不拘泥于墙砖,进行了上下数百年的探寻,笔端触及,用心有情描述,并深刻揭示了朝代更迭而引起的人心起伏跌宕,生活艰辛不易,憧憬渴望爱情等种种世间万象和社会百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明城墙,是一个乃至于N个历史进程中的载体和厚度,承载的是历史,更是命运和人性的折射。

  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还是人民大众。透过《大明城垣》,我们是否可以说,制砖的烦琐和苛刻,就是一部复杂厚重的人世间缩影,也是苍凉的社会生态长卷,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切面,既是由一块块城砖垒砌的,又是由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物,如汤和七、汤满等维系和塑造的,这才演绎了一段段气吞山河,血雨腥风,以及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和人间故事。墙砖由一个刻度,体量并刻录着历史长河中的标点,从古时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大明城墙砖的烧制地之一,典型代表之——汤和七、汤丙、汤满等走来,袁河水一路奔流,融汇赣江,涌进鄱阳湖,注入长江,滚滚东逝,六百多年不复还,将汤家等烧制的城墙砖,镶嵌在大明古城墙上,历经沧桑风雨,几经坎坷浪漫。

  忽然,我联想起前些年,曾专程登上南京古城墙,这雄伟的城墙令人震撼。在古城墙上漫步,思绪万千。其间,我还意外地发现一块城墙砖上注有“都昌县”的文字,我非常激动,情不自禁拍照留存。

  驻足大明城墙,阅读《大明城垣》,我仿佛穿越时了光隧道,感悟历史风云,领略人生真谛,体味匠人匠心!

  俗话说,石匠蹲,瓦匠爬,铁匠站断腿,木匠躬断腰梁杆,窑匠整天和泥巴打交道,十个窑匠九个坨驼。三百六十行,九佬十八匠,行行出状元,哪一行不苦?匠人易得,匠心难求。先做人,后做匠。新的时代,更需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大明城垣》,以不可承受之重,承受了许多许多的过去,承接了许多许多的今生和未来……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稿件请投:zgjxwjjpd2015@163.com

中国江西网九江分站新闻热线

媒体:0792—8275110
商务:13979262927

热忱欢迎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线索!

中国江西网九江分站【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