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九江频道  >  九江综合

茶人聂德永和“云香茶”缘

2022-04-29 16:06:28   作者:沈师  编辑:虞倩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茶人聂德永和“云香茶”缘

沈师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柏拉图

  认识聂德永,要从一片小小的茶叶说起。

  那一天,不经意间听到“云香茶”的名字,一时间竟有些诧异,感到曾似相识,却又想不起来在哪偶遇,这事儿就这么一直挂在心上。

  前不久,国庆友从德安打来电话,约我去他那看看山水,品品“云香茶”。从他嘴里听说“云香茶”三个字,我浑身不禁打了个激灵,仿佛透过云层射进来一丝光亮,立刻激活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原来那个一度令我苦思冥想的“云香茶”就产自九江德安!心头豁然开朗,喜出望外!

  自古以来,九江就以茶市著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成因,盛产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都昌白茶等品牌名茶。长江绕城而过,鄱阳湖滋润高山丘陵,发达的水系,构成了九江七省通衢的交通便利,素有“过儒之地”“商贾云集”的美称。文人雅士,品茶把杯,诗词歌赋,留下的名篇佳作,汗牛充栋,脍炙人口。天下名泉泡名茶。茶圣陆羽踏访此地,更是传为佳话,这些无不伴随馥郁的茶香,流传千古。

  穿越时光隧道,我们回转南宋时期,在众多的历史尘埃中,探寻“云香茶”的一息气脉,感受氤氲气氛中“云香茶”那茶香、味浓、回甘持久的悠悠韵味。

  德安自古隶属九江管辖。据《德安县志》记载,其境内多山地丘陵,聂家山坐落其中。当地聂氏先民以种茶为业,聂家山因盛产“云香茶”而得名,在南宋时即有“百担茶叶进京城”的美誉。后来,由于水路的落没,“云香茶”渐褪光环,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昨日黄花”,几经朝代更替,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从此隔断,久而久之,再也难觅一缕“云香茶”的馨香,以至后人偶有想起,恍如隔世之感。

  长江日夜东流,鄱湖渔舟唱晚。时光行走到今天,已是沧海桑田,日月嬗变。国人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茶饮,经风历雨,焕发出无限生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退伍军人,以其敏锐的眼光和饱满的战斗激情,回归家乡,一头扎进聂家山,融入这片茫茫的山林深处,把一腔热血和真挚的爱倾注大山,与山为伍,与茶结缘,立志用汗水换来满山飘香,重拾“云香茶”荣光!一一他,就是被人们誉为“茶人”的聂德永!

  暮春时节,一个雨后天晴的上午,我们应约来到聂家山,走近聂德永,感受茶人和“云香茶”缘的其人其事。

  聂家山地处偏僻,下了德安高速路口,还要赶一两个钟点的路程,七转八拐抵达进山的路口后,仍需徒步向大山挺进,顺着抬高的山势进入茶场。

  聂德永在进山的路口等待我们会合。他中等身高,略显偏瘦,一眼看去,人显得干练,举止言谈里透着军人的作风。

  沿着山脚延伸,呈现眼前的,是大片已开垦种植的茶树,茶园因地制宜,呈不规则形,看上去茶树年份不长,有一片像刚刚剪修过。茶园里看不见采茶员工的身影,但能够见到被弃在茶园里的锄铲,有些铲除的杂草还没来得及清理。

  采后的茶场,恢复平常。微量的改变,让茶山迎来了生息的营养。

  “这片茶园清明前后才采摘,已售往市场。”

  昨天下了一场大雨,茶园的山径上还有些泥泞湿滑,茅草上还挂着水珠。聂德永一边领着我们查看茶山,一边介绍。

  聂德永1975年出生于德安县车桥镇茶里村(后合并到城门村),1995年12月入警,在江西总队服役,中共党员,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读江西省人民武装学校,2001年退伍在县武装部工作。2006年开始从事“云香茶”开发,次年1月成立德安县永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2020年12月,德安“云香茶”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谈起与“云香茶”的缘分,聂德永感叹:“这一路走来,十分不易,茶人不好当,好在闯过来了!”

  聂德永有过警营生活,一直有股不服输的劲,怀有深深的家乡情结。2007年清明节,他回到老家,看到三陇四岔的野生茶树发新芽,想起当年父母辈的乡亲们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上山采茶,而如今却无人问津,实在是心痛。

  为什么原先这么好的名茶现在却深藏深山无人问津?为什么不把这里的茶叶开发出来让它再次流传于世?有了这些想法后,聂德永热血澎湃,下定决心做个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云香茶”华丽转身,再现荣光。他说干就干,离开人武部后,立马回到乡下,请当地老百姓采了几百斤鲜叶,利用祖辈传下来的古法制茶方法,尝试着制作了一百多斤干茶,不承想茶叶做出来后,一斤也卖不出去,送给别人尝,人家实话实说,“不好喝!”

  犹如满腔的热情换来了一盆凉水。聂德永一下子傻眼了。这个时候,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好似过河的卒子,只能往前拱了。他思忖,问题出在哪儿呢?他反复琢磨,既不甘心,又不服输。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日子,一个人常常趁着夜晚摸进茶园,同茶叶交谈,自言自语。这期间,他查阅了一大摞子资料,登门向老茶农拜艺,多次向有关单位和战友求教,有时甚至直接上山住进茶场的简陋屋棚里,仔细观察茶山的温差和野茶树的生长习性。山里半夜露水重,着凉了,身体不适,扯把草药嚼嚼咽下就挺过去了。蚊虫叮咬,抹上清凉油就扛过去了。到了第二年,他继续请当地人采茶,自己动手制茶,可又失败了,茶叶制作出来,同样没有人要。连续的打击和挫折,一向乐观向上的聂德永变得有些沉寂。他并不气馁,静下心来好好理清思路,跟自己较上劲,不断给自己打气,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他一方面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请专家指导,刻苦钻研,不断提升技能和本领。那阵子,小小的一片茶叶,不仅烙印着他的热爱、执着和梦想,还寄托着再现“云香茶”往日荣光的拳拳情怀,凝聚着茶客味蕾的向往和神怡。

  此时的聂德永,就如同是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坚持,全身心投入“云香茶”之中,想得更多的是把“云香茶”种出来,推广出去。

  聂家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名茶生长的绝佳之地。茶山温差大,最大温差达15摄氏度。日照时间相对较短。适宜的温差很好地锁住了茶香,使得“云香茶”的茶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和自然口感。

  聂德永在充分利用聂家山野茶树的基础上,又开垦种植云香茶叶面积1500多亩,根据采茶时令和季节特点,每年的10月份,组织人工施肥,主要是有机农家肥或菜饼肥,坚持不打农药,不喷除草剂,每年在5月、6月和9月底左右,分3次进行人工除草,以保持茶园内环境生态有机循环,确保“云香茶”的品质和口味。

  时光流转,岁月不居。兜兜转转之间又到了第三个年头。宛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阵痛过后,新茶上市,聂德永渴盼“新生儿”来到人世发出响亮的第一声啼哭。他迫不及待带上自己制作的茶叶跑进省桑茶所,请专家品尝,并邀请他们到实地考察。经过验证,省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茶树生长环境和茶的内质非常好,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制作工艺。

  专家的评价给了聂德永莫大的鼓舞,他信心大增。为提高制作工艺,他上庐山、到黄山,赴江苏、奔浙江,学习考察种茶技术、制茶工艺,从揉捻区、萎凋区、杀青区、理条区、烘干区等,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开头的那几年,忙时常常几个月不沾家。家人嗔怪他“一天到晚猫在山里,跟茶过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渐渐地,“云香茶”的开发工作有了起色。他的创业精神,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云香茶”一步步地走出大山,香飘四溢,受到人们的青睐。

  茶山上,聂德永手指几片茶叶,告诉我们:“这是野茶树的叶子,是制作云香茶的原料,鲜叶的采摘,温度的影响,季节的变化,环境的构造,对茶香、色泽、口感均有不同。决定茶叶品质要素的是氨基酸,也是人体需要的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说到这,聂德永兴奋地说:“现在进山的路也修通了,正规划开发沉浸式旅游景点。‘云香茶’赶上了好时代!”

  望着满脸陶醉感的聂德永,我们为他高兴,也为他点赞。

  如今,聂德永的“云香茶”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反哺村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主动对接,开发茶叶种植项目,发展特色产业。2017年成立了德安县永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野生茶基地1000多亩,良种标准茶园500多亩。2019年投资60多万元建立标准化生产加工厂房。每到采茶季节,不仅带动本县周边四个乡镇和邻县的100多名老百姓前来采摘野生茶,每人劳动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且茶厂也成为村里的帮扶车间,先后有34名困难户劳力加入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与此同时,他还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拿出3万元作为村民分红,计划扩大茶叶种植基地,将产业基地和相关旅游项目结合,实现生产和参观一体化,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

  观摩茶叶制作车间,我们感悟很深,古老传统的炒茶杀青,与新法制作并不矛盾,阳光下的晾晒,最后等待茶客的品赏。在自然面前,一切方式都是平等。

  美好生活是靠奋斗来的。聂德永用他的行动赢得了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德安县“十佳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九江市第五批“双百·双千”人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类人才,并荣获首届九江“尊崇军创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

  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实践磨砺,聂德永练就了一手种茶、制茶的好本领,成为一名真正的“茶人”,凭借着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硬是打开了已沉默千年的“云香茶”封印宝盒,让“云香茶”再吐芳华,跃上茶会云端。2018年6月,聂德永精心制作的“浔云香”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暨第五届庐山问茶会茶叶评比活动中荣获优质奖;2019年5月,“浔云香红茶”一举夺得第三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茶业评比金奖;2020年8月,选送的“浔云香红茶”荣获“首届长三角名茶评比大赛”三星金奖。“云香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聂德永成为遗产保护传承人。

  离开聂家山,握别聂德永,回想“云香茶”的旧世今生,是对慷慨馈赠的大自然最高的敬重。鲜叶加工的过程,就是茶园交给的答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约定和茶人间的和谐。阳光、空气、茶树、水质、土壤,既是茶人的人生选项,也是人与茶山的造化。茶叶既是人类的辛勤劳动结晶,也是名茗生活的最佳享受,既是茶与春的亲缘传承,也是茶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动体现。

  茶人聂德永,愿你茶缘情长!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稿件请投:zgjxwjjpd2015@163.com

中国江西网九江分站新闻热线

媒体:0792—8275110
商务:13979262927

热忱欢迎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线索!

中国江西网九江分站【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