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江网∕新余头条新闻客户端讯 (何 琪)报道:近年来,新余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大力整治食品安全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服务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工作,全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2019年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05%。
回应民生关切净化市场保障安全
该市突出民生关注热点,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市场整治规范,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实施“食安前哨”工程,加大食品抽检量和频次,2019年抽检食品7000多批次,今年又安排食品抽检6500余批次,保证全市食品抽检量达到每千人5.5批次以上,食品抽检频率、人均抽检量、抽检覆盖率居全省之首。在主城区唯一的果蔬批发市场设立食品快检室并开展抽样快检,在批发环节严控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加大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土壤、大气、水污染防控和治理力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逐步降低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实施,为规范餐厨废弃物的收集处置、防范“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奠定基础。
联手整治突出问题。结合疫情防控,市场监管、农业、教育、公安、检察等多部门联动,先后开展食品安全“护校行动”、大米质量提升、固体饮料专项整治、“汉堡”食品店整治、斩断禁捕禁捞渔获物市场销售产业链专项行动、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对校园“五毛”食品、山寨食品下乡、保健品欺诈等民生热点进行重点整治和违法惩治,提升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获得感。多措并举助力疫情防控。开展复工复学食品专项抽检、进口走私冷链食品市场大排查、低风险疫情期间餐饮经营领域专项执法检查等,落实疫情防控、核酸检测、食品安全管控等要求,大力引导餐饮单位和消费者推行公筷公勺、制止餐饮浪费“光盘行动”、禁食野味等文明用餐方式,助力该市疫情防控,保障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坚持示范引领促进监管提档升级
该市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推进监管创新和产业发展升级。
推进农贸市场规范建设管理。出台全省第一个《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市级地方标准,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立规矩、设标准。引进先进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农贸市场管理模式,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智慧化、规范化改造,全市新建农贸市场1家,已改造完成农贸市场7家,正在改造的9家,农贸市场“脏、乱、差、腥、湿、臭”的印象得到彻底改观。大力推行活禽“集中屠宰、杀白上市”工作,引导经营户落实禽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疫病防范意识,转变群众健康消费理念。目前,全市已有5家农贸市场全面禁止活禽宰杀,实现禽肉白条上市。
打造示范创建典型。深化“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在华润万家成功创建省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基础上,又组织3家商超申报省级示范。建设了长青路、青年路两条食品安全示范街,对示范街食品单位环境卫生、证照管理、洁厨亮灶、量化分级等实行视频监控和规范管理。实施食品小作坊3年提升计划,已在全市布局12个食品小作坊加工示范点创建。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改造,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率达到84.39%。
推行智慧监管。进一步升级完善食品执法APP,修正完善信息查询、执法记录、科普宣传、产品追溯等功能,为监管部门、食品企业、消费大众、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共治共享搭建更加顺畅的渠道和平台。继续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应用,通过生成产品追溯码实现产品追溯和风险管控。督促“三品一标”和重点农产品企业注册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已有190多家农产品企业信息纳入省级追溯平台。
推动全民创建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构筑基层协管网络。在乡(镇、办)“一办一站、一专一员”(每个乡(镇、办)设立食安办、配备1名食品安全专干,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置食品安全工作站、配备1名食品安全信息员)食品安全协管网络工作机制更加完善,530多名协管人员在协助食品安全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送、宣传引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市食品安全协会通过发布食品安全诚信宣言、开展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加强会员之间产销对接、组建食品企业联盟等活动,带动食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诚信自律约束,增进会员抱团取暖,为疫情下的“六稳”“六保”作出贡献。
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或参与3·15消费维权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综治宣传月、质量月等活动,印发宣传单、创食安城市民读本等宣传资料,全方位、多元化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和创建工作宣传。组织了全市450余家餐饮企业参加“十万餐企食品安全知识大测试”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大江网九江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中国江西网九江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九江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九江频道 电话:0792-827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