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双年
北京的北京的盲道近1600公里,足够从北京一直铺到湖南省会长沙,长度世界第一。五环辅路上、甚至高速公路边,都铺设有盲道。这么“健全”的盲道是否真让盲人出行感觉到了便利?(北京晨报8月27日)
北京盲道近1600公里,长度世界第一,按说对这样的成绩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盲人的回答却让我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对这个号称“世界第一”的“盲道”,盲人们却说“我们从不走盲道”“走盲道就是作死”。这样的回答无疑是扇了“盲道”设计者和有关部门一记响亮的“耳光”。
并非盲人不领情,或者要求太高,实在是“盲道”的设计让盲人们难以恭维,如果真要顺着“盲道”走下去,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危机重重,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走“盲道”简直就是活受罪。与其这样,盲人们只能弃“盲道”而行,反正有没有“盲道”效果都一样。
世界第一的“盲道”之所以不受盲人待见,其中必有缘由。记者调查发现,盲道可以铺设在行人稀少的五环辅路,却铺不到银行医院、铺不进居民小区。这还只是记者看到的,生活中还有更多让盲人望道兴叹的情况,比如,机动车占道,周围有下水井、电线杆等。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盲道”设计是给看见的人“看”的,而不是给看不见的人走的,盲道建设只是为了道路验收的需要。这才是导致城市盲道成“盲目之道”的最直接原因。
其实“盲道”建设是不是合理,盲人最有发言权,有关部门说得再好也是扯淡。检验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请有关部门的人员跟在盲人后面“走一圈”,看盲人怎么评说,只有逐条逐路的过,一段段的试,才能知道铺设的盲道是不是合理。因为实践出真知。
“世界第一”的北京盲道遭遇盲人“无情”讽刺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究竟我们花钱建盲道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如何在制度上加以防范,这才是当务之急。正是因为盲道成了“盲目之道”,所以,对这个“世界第一”盲人们才会选择用脚投票。
关注盲人出行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也体现社会的温暖,只有我们对盲人投入更多的精力,真心替他们排扰解难,那么,我们的城市盲道才不会成为一条“盲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