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江南
信用社领导被网友举报公车私用,每周回家都有专车接送,并配备了专职司机。网友在韶关市政府网络问政平台投诉后,被投诉信用社不仅不整改,还继续每周接送家住异地的领导,并称这一举动是为领导安全着想,也符合单位的有关规定。近日,有网友向南农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县市行)平台反映了发生在韶关新丰的这一怪事。(南方农村报8月27日)
“公车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也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但这则新闻无疑给公车私用无疑增加了一个新理由,似乎是一张特别通行证:信用社领导被网友举报公车私用了,被投诉信用社非但不整改,还出现了“为领导安全着想”的“神回应”。一切为了领导安全,严重折射出公车私用的官本位思想,值得关注。
近年来,治理公车私用,真有点像“打不死的小强”——从中央到地方,治理公车私用可谓三令五申,但一些人就是当耳旁风。而公车改革之所以阻力重重,在公车私用的问题上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一大诱因。从干部成长角度说:公车私用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某些干部心中,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官做到什么位置就要配什么档次的车,还必须是专车专人用,没有车就出不了门,没有车就办不成事。从经济角度来说:公车私用造成巨大浪费,攀比现象严重,一些单位不该买车的也买,不该换车的也换,导致配车不是为了工作方便,而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个人私欲。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甚至起到了反面教材作用。
不可否认,公车私用经常见诸报端,在学校、景区、餐厅、商场、小区,因怕被举报,常有公车车牌号被遮挡。只是,这种“怕”不过是避避风头、做做样子罢了。遮挡车牌的司机面对记者询问并不否认公车身份,即是明证。同时,公车私用者用遮挡车牌、借力花坛、蛇行穿越……公车私用也在以“无穷的智慧”提供了一个个值得反思的样本。为什么禁令在耳边飞,却照“私”不误?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这个“三三制”既反映了公车私用的严重性,也反映了公车私用的“潜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不能光查司机私用公车,更要查领导私用公车,把领导私用公车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好司机私用公车的问题。上梁不正,下梁焉能不歪?因此,有关部门要好好查一查,这些被曝光的公车私用,哪些是领导亲自开车接送自己的小孩,哪些是领导司机开车接送领导的小孩,哪些又是领导司机开车接送自己的小孩。其实,治公车私用,并不缺法规,缺的是铁腕。只有大力推动公车改革,真正把“公车特权”关进笼子里,公车私用、滥用的嚣张才能收敛。
对公车私用现象,实在不可掉以轻心。笔者以为,有关监督部门应拿出切实的监管措施,对顶风而上违抗公车私用禁令的人,不能将“严惩不贷”仅仅停留在会上说、墙上贴、文件传的层面上,更不能再为公车私用开出特别通行证!